技術服務


一、國外廢水回收再利用技術介紹
根據美國及日本之經驗,工業區中水道系統多以內部循環作為水回收率之指標,其中又以廠內處理後回收再利用者所佔比例最高,廠內直接回收再利用者次之。而經工業區廢水處理後回收再利用者最低,其原因主要為處理成本及水質要求不同之考量。一般而言,排入工業區下水道系統之廢水性質較為複雜,處理水質受外部因素之影響而不穩定且難以控制,由於性質較為複雜,故欲回收再利用通常須較高程度之處理,造成成本之增加,且須增設中水道管線系統,致影響工業區事業單位之使用意願。表一為國外廢水回用的應用案例摘要表,以下擇要說明其應用經驗:

(一)美國

(二)新加坡

(三)科威特蘇萊比雅市(Sulaibiya)

(四)澳洲昆士蘭(Queensland)


二、國內廢水回收再利用技術介紹
台灣地區目前推動都市污水回收再生利用,大多集中在中水道二元系統,例如經濟部水利署近年來所推動的相關研究計畫,包括「中水道系統推動方案研究計畫」、「建築物再生水系統設計規範及水質標準之研究」、「污水處理廠雜排水再利用系統設計規範之研擬」、「新社區暨工業區中水道系統之可行性研究」、「中水道二元供水系統示範計畫」;經濟部工業局亦於今年度推動「工業用水效率提升輔導與推廣計畫」,而本公司即為本計畫之承辦單位;學術界則自民國83年起由各大學主辦「水再生及再利用研討會」,目前共已舉辦了七屆,在內容上仍以規劃研究為主,污水回收再生利用之實際案例情形尚不多見,以下介紹數個實際規劃或實際應用的案例。

(一)迪化污水處理廠部分放流水回收再利用

(二)臺北市民生污水廠

(三)雲林科技大學申水道二元供水系統示範計畫

(四)金門金湖地區再生水示範推廣計畫

(五)淡海新市鎮污水處理廠放流水再利用構想

(六)澎湖小型中水示範系統

綜合上述國內外的相關經驗可知,污廢水回收再利用處理程序的水源通常必須先經過二級以上的處理,之後採用的回收處理技術單元則有多種選擇,包括化學混凝沉澱、砂濾、薄膜過濾技術、活性碳吸附、臭氧氧化、離子交換等,其中薄膜技術包含微濾(Microfiltration,MF)、超濾(Ultrafiltration,UF)、極微過濾(Nanofiltration,NF)、逆滲透(RevereOsmosis,RO)、薄膜生物反應系統(MembraneBioreactor)等。而再利用系統可依污廢水之水質特性及所要求處理程度的不同,選用單一或混合的回收處理技術單元,來達到再利用標的所需之水質。